▲点击图片进入2024全国两会专题
扎根基层三十余载,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实情,已经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的日常。在过去一年,他带领“农技专家服务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参加了23次调研,扎实地准备了2份提案。
黄显良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继续关注“三农”领域的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民培训、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等内容,带来了《关于大力培育现代农民,促进返乡农民创业的提案》和《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质量建设的提案》。
加大返乡农民培训力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黄显良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变得越来越漂亮,这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民返乡从事农业工作。
然而,黄显良在基层调研中却发现,很多返乡农民对农业产业理解不足,农业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如何解决返乡农民的创业就业困难?如何拓展他们的返乡创业空间?又如何将他们培养成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人才? ……黄显良一直在思考。
实际上,2023年黄显良就提出了《关于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的提案》。对此,农业农村部十分重视,且从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持续提高人才素质;引导人才集聚基层,完善人才补给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答复。
今年,黄显良进一步提出《关于大力培育现代农民,促进返乡农民创业的提案》,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现代农民培训的力度,特别是返乡农民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民队伍,促进农村农民就业创业。
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质量建设
除了关注乡村人才培育之外,黄显良聚焦耕地地力提升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质量建设的提案》。
黄显良指出,近年来全国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但他下乡调研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偏重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而对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地力提升措施重视不够。
在上述情形下,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出现有效耕作层厚度不足、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或盐渍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作物的种植和单产的产量。为此,黄显良建议通过细化耕地质量考核验收指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可持续性等措施,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那在农业领域,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上新”?
在黄显良看来,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农业数字化、农业物联网化、农业工程化等各方面。然而,当前农业领域还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尚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亟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此,他建议应针对农业领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服务主体不强、服务环境不优等实际情况,不断夯实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力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王伟正
【统筹】黄婵 苏晓璇 樊静东 段凤桂 肖婉琦
【记者】谢晓莉 李瑞雪 发自北京
【设计】肖爱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