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也能挂上广东的专家号了!”|粤绘疆来①_南方+_南方plus

编者按:新疆工作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天山珠水,粤新情深。对口援疆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政治任务和重大使命。去年7月,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喀什考察对口援疆工作时强调,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放在广东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不断开创对口援疆工作新局面。

2023年4月,第十批广东援疆工作启动。一年来,全体广东援疆干部人才牢记嘱托担使命,在受援地办成了一系列惠民生、利长远的实事。为全方位展现广东援疆的经验成果,即日起,南方农村报、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粤绘疆来”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受访者供图

每逢周三,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举行广东专家门诊日,吸引了许多本地患者。阿先生是看诊队伍中的一员,患过病毒性肝炎的他,曾不远万里到广东治疗;如今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广东优质的医疗资源。“没想到在喀什,有高水平的广东专家为自己看病,非常感谢他们!”他由衷感叹。

每逢周三,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举行广东专家门诊日,吸引了许多本地患者。(受访者供图)

每逢周三,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举行广东专家门诊日,吸引了许多本地患者。(受访者供图)

阿先生的感慨反映了广东医疗援疆的效果。广东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和兵团三师倾斜?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入运营,国家中医重点实验室设立喀什工作站......2023年4月,新一轮广东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广东援疆指挥部”)坚持以推动医疗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以民族化、国际化为努力方向,其中民族化即服务基层各族群众,国际化即服务“一带一路”周边各国,持续擦亮“广东医生”品牌。

受访者供图

建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龙头”

“以前,得了大病在喀什看不了,我得去乌鲁木齐甚至其他省市。”阿先生回忆,他曾到广州找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专家朱建芸进行治疗。义诊当天,朱建芸在现场为他体检诊疗。“在广东专家帮助下,喀什的医疗条件更好了,看病更加便利”。他赞叹。

“作为援疆医生,希望通过投身国家感染病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为南疆人民的健康贡献我们的力量。”援疆专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朱建芸说。

广东援疆医生积极下乡义诊,服务各族群众。(受访者供图)

广东援疆医生积极下乡义诊,服务各族群众。(受访者供图)

类似这样的义诊活动还有很多。据统计,过去一年来,广东全体援疆医疗队员协助受援医院累计完成住院患者查房诊疗服务超60000人次,实施三、四级手术1700台次,带教培训503场次、17700人次,下乡进村义诊101次,直接服务群众超16000人,有效保障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才能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本批次医疗援疆工作突出“强基层”“强县域”。

县域和基层要强,要先有“龙头”带动。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本批次医疗援疆工作的“牛鼻子”和重点项目,是全疆第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由中山大学医疗系统统筹力量建设。中心于去年9月投入运营,目前已入驻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综合ICU、神经内科等科室,一期开放床位500张,DR、CT、超声和智能送药机器人等相应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2023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临床工作,多项新技术在南疆地区属首例,医院转诊率进一步下降至0.18%。

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受访者供图)

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受访者供图)

针对喀什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援疆医疗队精准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东医疗援疆工作开展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受援地卫生院建设数字化免疫接种平台和慢病管理一体化平台,并组织后方医疗单位与受援地乡镇卫生院开展“院包院”结对帮扶、援疆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结对帮扶,提升乡镇的医疗基础。

受访者供图

“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但喀什地区的县域医院缺少能独立开展手术的专业医生。去年“粤新光明行”项目启动,除了完成10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让县级医院具备白内障的诊治能力,提升本地基层医护人员眼病筛查能力、眼科治疗能力是该项目的“重头戏”。

“光让广东医生给喀什病患做手术还不够,关键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粤新光明行”启动后,中山眼科中心防盲治盲办公室副主任黄文勇数次到喀什地区提供手术,并带教眼科“新手”,他坚信受援地医生用心学,治疗技术会不断精进。

广东的眼科专家为本地白内障患者执行手术。

广东的眼科专家为本地白内障患者执行手术。

除了常见病,疑难杂症和重症手术带教在当地有了突破。A型主动脉夹层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恶魔杀手”,致死率高。由于心血管外科基础相对薄弱,喀地一院多年来无法开展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

过去一年,广东援疆专家、喀地一院心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闫新建带领本地医生完成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共16例。在他协助下,本地医生阿地力江也成功独立完成了2例手术,喀地一院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闫新建说,目前心血管外科的医护团队已逐步掌握了接诊、术前准备、配合手术、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成体系的内容。

闫新建(右一)和喀什本地医疗团队共同执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闫新建(右一)和喀什本地医疗团队共同执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本批次医疗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建立“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传帮带机制,推动广东医生与受援地医生一道围绕受援地医疗技术空白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共同成长。先后开展喀什地区首例HIV尿毒症患者的血液滤过、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手术、后腹腔镜下右侧巨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临床工作,推广新技术107项,其中23项填补南疆地区空白。2023年,援疆医疗队队员与197位喀什地区医疗骨干结成“师带徒”关系。此外,2023年共引进15个专家工作室,与广东后方医院建立5个专科联盟,组织131人次来喀开展学术交流和临床带教。

近期,受援地26名基层医生在广东援疆指挥部支持下,到新疆医科大学接受为期一年的转岗培训。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接下来广东每年为受援地培养培训全科医生100名,提高南疆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受访者供图

为国际医学交流搭建新平台

去年11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以下简称“喀什工作站”)挂牌成立。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中医湿证理论内涵与源流、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研究方向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于近期正式授牌。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于近期正式授牌。

广东援疆医生、喀什工作站执行主任钟子劭介绍,喀什地区气候干旱,但“外燥内湿”人群多,因“湿”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喀什工作站以新疆湿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中医湿证与常见慢性疾病的全流程研究,不断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喀什工作站成立后,不仅为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保障,也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服务“一带一路”周边各国,不断“走出去”。“在喀什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站,将为开展我国与欧亚各国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提供高水平平台。”广东援疆医疗队队长肖非表示。

新一轮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在医疗援疆方面突出国际化的方向,助力喀什打造成为面向中亚南亚的国际医学交流中心。据悉,广东援疆指挥部引入广东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依托喀什地一院建设中山大学--新疆喀什“一带一路” 国际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通过援疆代培、课程共享、送教上门、 远程教学等方式,全面提升新疆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并向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进行辐射。

【记者】袁瀚

【通讯员】广东援疆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欧晓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