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将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的物质目录。
过去5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薇薇一直争取和推动这件事,她对化橘红已有长达20年多的系统研究,牵头研究并起草的化橘红国际标准已于2020年12月进入《美国药典》。南方农村报特邀苏薇薇教授进行专访,了解化橘红成为药食同源物质后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产业的影响和国内外市场走向。
(苏薇薇教授讲解化橘红药食同源带来的变化,时长共3分34秒)
南方农村报:化橘红作为药食同源物质,分别有哪些“药疗”和“食疗”作用?
苏薇薇:化橘红是广东化州的道地药材,有效成分可以抑制黏蛋白的产生、促进鞭毛运动,从而减少咳痰、促进炎症消退,对于止咳化痰的疗效显著,和目前一线止咳药物的强度一致,这也是大家了解最多的。目前西药中,止咳和化痰的用药药理不一样,止咳药大多通过中枢神经镇咳,不能化痰;化橘红是外周镇咳,还能祛痰,是难得的同时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药材。
研究发现,化橘红作用广泛,主要是抗炎和抗氧化作用非常好,还能修复线粒体。作为日常食物,摄入量不会太大,安全性高,可以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如抽烟人群适用;同时还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保护,对于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人群,也可用化橘红进行“食疗”。
南方农村报:为什么要推动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目录?
苏薇薇:这是有历史记载和受众基础的。化橘红本身就具有药食两用的历史记载,据我们调查,大部分食用化橘红的人是为了保健养生,他们用化橘红泡茶、煲汤、做成果干蜜饯等,并不只有药用这个单一用途。
随着健康需求的提升,推动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目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慢性病的预防是国家重点医疗工作之一,人们在生活饮食中食用化橘红,身体有些小炎症能通过食用化橘红消炎,减少炎性风暴带来进一步的病变;还能对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慢性病进行预防,既减轻了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又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非常贴合国家医药卫生的大政方针,因此国家层面也是非常支持的。我们专家大力推进这件事,也是希望受益群体越来越多。
苏薇薇教授接受采访。
南方农村报:化橘红药食同源有哪些安全性的考量?食用方法和产品有哪些新趋势?
苏薇薇:化橘红食用安全性高,远大于我国甚至国际的标准,由于化橘红食用口感偏苦,在正常饮食中一般不会过度食用,也很难达到危险摄入量,如果用于日常保健,建议是“小剂量反复吃”。
作为“食疗”、预防用药的时候,形式就很多样化了,不像以前只有饮片。在化橘红产品研发上,可以考虑“时尚、实用”,如化橘红咀嚼片、泡腾片、爆珠、软糖等,还有啤酒等饮料;也要在口感上做调整,不能太苦、太难吃,要适合消费群体长期和经常食用;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如老人、妇女、儿童等进行产品区分。
南方农村报:化橘红被认定为药食同源后,化橘红产业会迎来什么变化?市场该如何认定?
苏薇薇:化橘红在药品和食品领域的双重属性得到认证,就像是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化橘红的应用领域更广泛了,市场进一步扩大,产业的附加值将有很大提升,政府应该加快提升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化橘红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规范化橘红的市场生产,我们正在推动化橘红“双标”诞生,引领行业标准。一个是国家地理产品标志认证标准,为化州橘红地理优势产品与其他地方产品作明确划分;一个是中国检验集团认证的标准,确保化橘红产品安全生产,为化橘红产品划分等级,避免优劣产品混淆、扰乱市场秩序。
南方农村报:化橘红为何能被正式纳入美国药典?
苏薇薇:化橘红是天然的适合国际化推广的源药。一般来说,中药由多味药材配制而成,难以说明某种药材的准确药效;化橘红却可以“独药成方”,药理明确,可以按照现在国际主流的药物评价方式评价化橘红,西方人接受程度很高,这在整个中药里面是不多见的。化橘红已经被正式纳入美国药典(USP-NF),这为化橘红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未来国际化的道路也是大有可为。
整理:南方农村报记者 卓倩
视频制作:南方农村报记者 陶磊
来源:南方农村报